典仪,负责掌管朝会司仪,或是协助王公贵族完成典礼仪式的官员,多为属官。官位历朝历代有所变化,从九品到四品皆有之。
典仪的本质工作,大体为掌管司仪,指导礼仪活动的工作,因此可知其最早应该可以追溯至周朝的“司仪”一职,《周礼·秋官司寇·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最初设立于南朝齐,全称为典仪录事,是东宫的属官,隶属太子殿中将军,掌管朝会司仪。于南朝梁、陈,所属不明,负责掌管唱警唱奏的工作。而到了北魏则有“典仪监”一职。
至于隋朝典仪则是作为谒者台的属官。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典仪一职复置,定员为两人,隶属于门下省,负责掌管殿廷赞唱之节及版位之次,官位为从九品下,在初期用人很少,直到唐太宗贞观(627—649)以来多用士人。
金朝时典仪则是詹事院的属官,官位为从六品。
再后来到了明代,改名为典仪正,在各个王府的典仪所中分置,定员为一人,官位为正九品,负责掌陈仪式。
清承明制,于宗室王公的府上亦设立典仪一职,皆为旗人,负责指导王公贵族完成礼仪方面的活动,官位为四品至八品。
热门信息
阅读 (14)
1 关于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的信息阅读 (11)
2 1992年5月6日阅读 (10)
3 还阴债后很困是怎么回事阅读 (9)
4 婴灵是指多大的胎儿 打胎的父母都该知道阅读 (9)
5 八字看配偶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