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关于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的信息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如今的“键盘输入”时代,“错字”几近绝迹,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1

“六安”“蔓延”“接种疫苗”“途经”“必需品”“赓 续”“失之偏颇”“血脉偾张”“情结”“行拘”,这些词您都读对、用对了吗?1月6日下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解读了去年最易被误读、误用的十大词汇。《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发布目的、过程以及发布16年来的成效。

黄安靖告诉记者,《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发布16年来目的始终没变,“我们想通过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语文规范意识,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对母语的敬畏意识;我们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开设一个‘社会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社会语文错误。”

黄安靖举例说,2021年,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比如,在有关“疫情”“抗疫”的报道中,“宁夏银川”被误为“甘肃银川”,“湖南省张家界”被误为“湖北省张家界”,“鲅鱼圈”被误为“鱿鱼圈”等。此外,生活中最常被误认、误读的莫过于身份证上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Ⅹ”,“不少人认为这是英文字母‘x’,也有人将它读成‘chā’。这都不对。”黄安靖说,根据国家标准《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是按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为0到10这11个数字中的一个。因为10是两位数,为了保证公民身份号码为18位数,所以就用罗马数字‘Ⅹ’来表示。因此‘Ⅹ’读作shí最为妥当。在私下、非正式场合随便读读,并无大碍,但在公开、正式场合还是读准为好。”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黄安靖说,“这说明情疫情还未结束,抗疫还在关键期,‘疫情’‘抗疫’仍是本年度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疫苗的接种、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及防控等,仍然是2021年最受关注的年度主题与关注话题。在构建这一年度的‘话语体系’时,‘疫情’‘抗疫’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关注焦点仍然在向‘疫情’‘抗疫’等话题集中。因此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条目多的原因。”

总结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黄安靖认为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这说明语文差错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在过去的手写时代,错字很常见,比如‘冒’字上边错成‘曰’,‘昂’字下边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在现在的键盘输入时代,这类差错大量减少,甚至几近绝迹。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如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而错字很少出现。用键盘输入,除非自己硬‘造’字出来,一般不会打出错字。这应该与汉字输入系统不断进步有关。”

发布了16年的“十大差错”,效果如何呢?黄安靖表示,发布目的已在一定程度上达成,“每年‘十大语文差错’发布后,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就是一个证明。具体的纠错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咬文嚼字》曾将‘神 州六号’列入了“十大语文差错”,后来在有关‘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等新闻报道中,就很少出现将‘神舟’误为‘神州’的错误了。过去在有关‘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中,常出现‘弑医案’的说法,《咬文嚼字》将其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 这种说法立马减少,媒体再报道此类案件时大都把‘弑’改成了‘杀’。‘单独二孩’也曾常被误成‘单独二胎’,并且还有机构将‘单独二胎’列入年度流行语。《咬文嚼字》将‘单独二胎’列入了‘十大语文差错’,此后‘单独二胎’就很少在媒体上出现了。经济学术语‘一篮子货币’曾常误作‘一揽子货币’,《咬文嚼字》将 ‘一揽子货币’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来这个差错就很少见到了。过去,‘非营利机构’(或‘营利机构’)常被误作‘非盈利机构’(或‘盈利机构’),《咬文嚼字》将之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出错率也有明显降低。‘口角’的‘角’一直有人误读为jiǎo,正确读音是jué,《咬文嚼字》将之列入‘十大语文差错’,现在读错率似乎也在减少……我们做过调查,凡是《咬文嚼字》列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条目,后来出现频率都有大幅降低。”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2

1月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蔓延”误为 “曼延”、“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

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

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

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必需品”误为“必须品”。

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赓 续”误为“庚续”。

2021年,“赓 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 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 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 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

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

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

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3

6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等。

《咬文嚼字》编辑部供图

它们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又遵循了哪些原则?对于上述问题,《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目前基本分为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五个步骤。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特点?

在每年的评选中,《咬文嚼字》杂志社一直遵循着典型性、新闻性、广泛性三个标准,进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评选。黄安靖介绍称,2021年,“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

比如,在有关“疫情”“抗疫”的报道中,“宁夏银川”误为“甘肃银川”、“鲅鱼圈”误为“鱿鱼圈”等等。

从评选结果来看,黄安靖介绍,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以下特点。

第一,“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说明语文差错已由“手写”时代进入“键盘”时代。在过去的“手写”时代,错字泛滥成灾,比如“冒”字上边错写成“曰”、“昂”字下边错写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点、“拜”字右边写成三横等。

而在如今的“键盘输入”时代,这类差错大量减少,甚至几近绝迹。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如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而错字很少出现。用键盘输入,除非自己硬“造”出来,一般不会打出错字。这应该与汉字输入系统不断进步有关。

第二,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明显仍然“占优”,说明“疫情”还未结束,“抗疫”还在关键期。“疫情”“抗疫”仍然是本年度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疫苗的接种、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及防控等,仍然是2021年最受关注的年度主题与关注话题。在构建这一年度的“话语体系”时,“疫情”“抗疫”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关注焦点仍在向“疫情”“抗疫”等话题集中。这是“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中涉及“疫情”“抗疫”条目多的原因。

评选步骤有哪些?

据了解,《咬文嚼字》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从2006年开始发布,至今已经16年了。

黄安靖说,《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基本上都按照一个比较固定的程序进行,目前分为材料收集、条目整理、专家审核、征求意见、最后审定五个步骤。

“十大语文差错”备选材料的收集,都经历了一个“海选”过程,主要有读者来稿等三个来源。然后,《咬文嚼字》编辑部对收集到的差错材料进行整理、筛选,提出50个初选条目,并组织语文专家,对50个初选条目进行逐一审核、投票,形成15个备选条目。

接下来,《咬文嚼字》编辑部将15个备选条目寄发给专业人士,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编辑部组织专家做“15进10”的最后审定,完成“十大语文差错”定稿。

至于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目的,黄安靖介绍称,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语文规范意识、对母语的敬畏意识;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开设一个“社会大课堂”,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减少社会语文错误。

这种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举例道,比如《咬文嚼字》曾将“一揽子货币”列入“十大语文差错”,后来这个差错就很少见到了。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如下:

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减少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

“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五、“天然气”误为“天燃气”。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国际能源市场动荡,天然气价格暴涨。相关报道中,“天然气”常被误为“天燃气”。天然气通常指产生于油田、煤田和沼泽地带的天然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等。

而“天燃气”只能理解成自然燃烧的气体,世界能源体系中不存在这种气体。汉语中有“燃气”一词,义为用作燃料的气体,天然气便属燃气。“天然气”是“燃气”,但不是“天燃气”。

六、“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2022年12月18日,卡塔尔世界杯决赛,阿根廷队击败法国队夺得冠军,梅西不负众望,率领阿根廷队捧起大力神杯。有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把“不负众望”误为了“不孚众望”。

七、“英国女王”误为“英国女皇”。伦敦时间2022年9月8日,英国白金汉宫证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天去世,终年96岁。相关报道中,不少媒体把“英国女王”误成了“英国女皇”。

八、“终止”误为“中止”。2022年11月3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再次以185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在相关报道中,有媒体将“终止”误为了“中止”。“终止”表示结束、完全停止,而“中止”表示事情没有完成而中途停止。

九、“霰弹枪”误为“散弹枪”。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市进行演讲时胸部中枪身亡。有多家日本媒体援引警方的消息称,安倍晋三被人用霰弹枪击中。在相关中文报道中,有媒体把“霰弹枪”误为了“散弹枪”。“霰”指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为球形或圆锥形。

“霰弹枪”简称“霰枪”,是一种能将许多弹丸(或小箭)成束射向目标的后装滑膛枪,能进行不需精确瞄准的喷撒式射击。“霰”过去曾读sǎn,后统读xiàn。“霰弹枪”不能写成“散弹枪”。

十、“莘莘学子”的“莘莘”误读为xīnxīn。“莘莘”应读shēnshēn,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莘”另读xīn,为药草名,即细辛,也作地名,如莘庄(属上海)。“莘莘学子”的“莘莘”,常被人误读为xīnxīn。

十大语文差错 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来自百度百科

自2006年以来,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人们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2014年

第1名

“议案”“提案”混淆

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排在第一的是“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2名

“入驻”误为“入住”

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第3名

“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第4名

病态词语:“国际间”

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2014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际,即彼此之间。“国际”自然是指国与国之间。其后再加上“间”,便成了叠床架屋。把“国家间”说成“国际间”,这是一种病态表述。

第5名

“通信”误为“通讯”

马航mh270失联事件报道中用词滞后:“通信”误为“通讯”。在马航mh270失联事件中,有关“通信系统”的话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许多媒体都把“通信”误为“通讯”。“通信”特指用电波、光波等传送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通讯”是“通信”的旧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早于2006年已审定公布“通信”为规范词形。“通讯”则专指一种新闻体裁。

第6名

“拘留”误为“逮捕”

明星“污点”事件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拘留”误为“逮捕”。2014年8月14日,房祖名因涉毒事件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当时许多媒体报道时却说“房祖名被警方逮捕,成龙代为致歉”等等。“拘留”和“逮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规定:“在拘留期限内,公安机关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办理逮捕手续将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逮捕。”房祖名经审查,北京检察机关在9月17日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其批准逮捕。可见,“逮捕”是在“拘留”之后发生的事。

第7名

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

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数字用法错误:阿拉伯数字和“几”连用。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跌跌不休”,媒体上说:“国际油价跌至每桶70几美元”,“油价跌至60几美元每桶”。“70几”“60几”应写成“七十几”“六十几”。“几”是数词,表示二至九之间的不定的数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明确规定:含“几”的概数,应采用汉字数字。如:几千、二十几、一百几十、几十万分之一。

第8名

“碑文”误为“墓志铭”

清明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常见知识错误:“碑文”误为“墓志铭”。清明时节,社会各界组织扫墓活动。在追忆逝者生前事迹时,常引用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媒体报道时常将之称为“墓志铭”。其实,碑文和墓志铭是两回事。墓志铭,一般分志和铭两部分。志,多用散文写成,记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等;铭,则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的赞扬、哀悼等。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内。在墓地上不可能看到墓志铭。碑文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内容为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子孙姓名等,有时也刻有死者的生平事迹。

第9名

“松树”误为“松树”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繁体字使用错误

在影视作品中,常有用繁体字的场合。多部影视作品中,“松树”误为“松树”。如年内热播的《红高粱》电视剧中,便有“三径寒松含露泣”的联语。其实,“松”“松”是两个不同的字。“松”即松树,本有其字。“松”本义是头发乱蓬蓬的样子,引申出与“紧”相对的意思,进一步表示酥脆、放开、解开等义。简化字颁布实施后,“松”“松”合并为“松”。但“松树”不能因此写成“松树”。

第10名

“折桂”误为“折桂冠”

文体新闻报道中的用典错误:“折桂”误为“折桂冠”。2014年8月31日,香港小姐总决赛落幕,邵佩诗获得冠军,许多媒体称之为“折桂冠”。“桂冠”可以夺得、赢得,但不能说“折”。这一错误也常见于体育比赛的报道中。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